![]() |
登录 用户中心() [退出] 后台管理 注册 |
热门搜索: |
您的位置:首页 >> 军事文摘 >> 军事文摘 >> 主题: 北约组织的下腹与塞浦路斯[转帖] |
标题 | 北约组织的下腹与塞浦路斯[转帖] |
clq |
浏览(1239)
2004-12-18 20:09:39 发表
编辑
关键字: 北约组织的下腹与塞浦路斯 土耳其与希腊的不稳定性 北约组织的东南防线,即土耳其与希腊地区,向为“北约组织的下腹要害”。 其原因不在於该两国的国防力量薄弱,而在於无论是土耳其的伊斯兰教文化,或 希腊的东正教传统,处处与其他成员显得格格不入。除此之外,更严重者,土、 希两国之间的纷争重重,其中又尤以塞浦路斯问题最为棘手。 就土耳其而言,国内不但拥有庞大的志在恢复“大土耳其斯坦”(包括新疆 )的民族主义势力,同时也存在着致力於振兴“伊斯兰教世界”的基要派力量。 当前土耳其政府所追求的“脱亚入欧”政策,毕竟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此在 现代化的崎岖道路上,只要出现任何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倾向於欧洲的世俗派 便极可能通过和平的选举手段为其他两派所取代。 至於希腊方面,百年前之所以能够摆脱突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完全仰仗同 属东正教文化的俄罗斯的鼎立协助。如今,当整个西方世界对南斯拉夫进行一致 声讨之时,由希腊当局与南斯拉夫的频繁接触,也可看出希腊即便是没有与东正 教文化圈进一步结合的意图,起码也会再三地利用这层极端敏感的关系,来增加 对土耳其的压力。星期前,塞浦路斯当局所进行的“军售事件”便是一个最新的 例子。 塞浦路斯的主权纠纷 塞浦路斯为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小岛。人口与面积大体上相当台湾的三分之一。 居民80%为希腊人,19%为土耳其人。历史上,该地曾受希腊影响三千年之久, 直到1571年方接受奥斯曼帝国的三百年统治。1878年英国开始接管该岛,1959年 则允许塞浦路斯共和国的成立,条件是其政府由希腊人与土耳其人共同组成。由 於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再加上希腊、土耳其两政府的直接干预,1974年终於导 致土耳其的入侵。此後,北部近三分之一的领土为土耳其人所占,十万以上的土 耳其人口陆续由土耳其大陆迁居此岛。1983年,塞岛土耳其民族所属部分宣布成 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至今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南方希腊人所属部分 则继续保留塞浦路斯共和国的名称。 自塞浦路斯正式分裂後,希、土双方均积极扩充军备。据观察,该小岛所堆 积的武器为全世界密度之最高。最近,尽管美、英、法等国均提出反对,塞浦路 斯政府(希腊族一方)仍决定动用巨款向俄罗斯购买一批S-300地对空导弹系统。 土耳其政府知悉後即扬言将采取行动摧毁这些设施。於是乎,一时间战鼓频仍似 乎1974年的悲剧即将重演。数天来,经北约组织主要成员的调解,塞浦路斯政府 虽答应暂缓飞弹系统的组装,实际上,希腊当局数十年来便伺机恢复1974年前的 原状,今後只要环境许可,当不会放弃任何机会。 希腊的苦恼 早自十一世纪,希腊人便不断与入侵的突厥人发生冲突,也不断地受到屈辱。 突厥人最早发源於阿尔泰山山麓,当前土耳其领土之大部分均系陆续由希腊人手 中夺得。1974年当土耳其入侵塞岛之时,该地有如东西柏林遽然武断地一分为二。 许许多多的希腊族居民自从逃亡至南部之後,虽日日可观望到对街的旧居,却不 得其门而入。这种新仇与旧恨所引起的仇土情绪,自然给希腊政府带来沉重的压 力。然而苦於军事力量远不及土耳其,若是没有北约组织的协助,根本就无法指 望恢复该岛的原状。 土耳其有持无恐 土耳其位居亚非欧之中,扼守黑海与地中海,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政治上, 它北可影响俄罗斯境内的突厥民族,东南可透过宗教渊源与伊朗和阿拉伯地区较 劲。最近,从1989年的波斯湾战争尤可突出土耳其的战略地位。鉴於此,北约组 织当不会为了希腊的局部利益而舍天然盟友於不顾。 新局势下希腊的新尝试 自从冷战结束之後,土耳其的战略地位似乎相对地有所降低。随着欧洲统合 的迅速发展,土耳其求入欧洲联盟之心也是日益迫切。於是在欧洲联盟里拥有席 位的希腊,处境反而大为改善,在必要时,它既可阻扰土耳其的入欧政策,又可 透过东正教的文化特点突出它在巴尔干和东欧地区所能发挥的作用。基於此一考 虑,近年来希腊便再三地利用各种机会频频与南斯拉夫和俄罗斯接触,同时在马 其顿的独立过程中也无端地设障。而当这一系列动作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便 只好直接地拿“军售事件”向国际社会提示塞浦路斯悬而未决的主权问题。综观 欧洲各国的反应,似乎没有任何国家对希腊的处境表示兴趣和同情。究其原因, 不外是俄罗斯之局势始终不定,伊朗与若干阿拉伯国家也仍旧动荡不安,在大环 境不见明朗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对土耳其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 (完) 《欧洲日报》97年1月22日 |
clq |
2004-12-18 20:12:13 发表
编辑
“(包括新疆)”这句话大家可能有点吃惊,其实土耳其就是突厥,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说“东突”的解决与土耳其有关了吧。 |
clq |
2004-12-18 20:13:44 发表
编辑
来自 http://www.clibrary.com/column/ligong/lg5-15.html |
clq |
2004-12-18 20:20:22 发表
编辑
http://jczs.sina.com.cn/2004-10-22/1629236866.html ---------------------------------------------- 土耳其的扩张——一个地跨亚欧非大帝国的建立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6:29 舰船知识网络版 土耳其的扩张是14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为掠夺土地和财富对外进行的侵略战争。其结果是在亚洲、欧洲和北非洲辽阔的土地上建立起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霸权。 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人。5世纪时,突厥人居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6世纪中期,突厥成为横亘亚洲北部的大国。经过6—7世纪隋、唐 对突厥的战争,突厥国破灭,领土并入唐朝版图。1055年,在中亚游牧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为中心形成塞尔柱国家,塞尔柱国家曾繁荣一时。突厥人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和安纳托利亚。1299年,突厥部落的一支奥斯曼人成立独立的国家,即奥斯曼国。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奥斯曼人此时开始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并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分封采邑。1324—1360年奥尔汉统治时期,开始形成真正统一的奥斯曼国家。奥斯曼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对外扩张,直到16世纪建成庞大的帝国,达到奥斯曼帝国的极盛时期。 土耳其长达200多年的对外征服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60—1402年,经过两位皇帝的西征东讨,奥斯曼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第二阶段是1451—1512年,奥斯曼由于帖木儿的侵略曾一度中衰。经过内战和对西方基督徒的战争又复强大起来。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灭了拜占庭,占领了巴尔干,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第三阶段是1512—1571年,奥斯曼帝国处于极盛时期,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但盛极而衰,帝国对外征战受挫,开始走下坡路。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后立即着手组织对巴尔干的征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治权不超过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尔干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面临分裂;保加利亚自1330年被塞尔维亚战败后元气未复;在地中海东部和海峡地区有巨大经济政治利益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经常处于明争暗斗之中。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占埃迪尔内,接着又占领保加利亚的普洛夫迪夫。惊恐之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组织联军反击,但在1364年的马查河战役中被人数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军队击溃。此后的东南欧各国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势,节节败退。1389年6月,6万奥斯曼军队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10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塞尔维亚东南部普里什蒂纳城附近)进行决战。战役开始,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穆拉德一世,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最终以联军惨败而告终,许多将军被俘并遭杀害。 科索沃战役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附庸。穆拉德在位30余年,使其国土面积扩大了5倍。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组建了一支纪律严密、生气勃勃的军队,在向西扩张中几乎所向无敌。同时,他也是一位政治家,用联姻等手段扩大了在亚洲的领土。他为日后土耳其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他的儿子巴耶塞特一世即位后,把扩张的主要精力转向东方,数年之内疆土已达幼发拉底河上游。这时,西方国家的封建主和教会意识到东方“异教徒”的威胁,开始发出团结抗敌的呼声。1396年,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十字军,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在6—10万之间。十字军分两路进攻奥斯曼国土,9月初在尼科波尔会合,准备攻占该城。24日,土军在此以南4—5公里处占领阵地,把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之后。十字军纪律败坏,傲慢轻敌。法国骑士不待整个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就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尔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24人外均被杀害。尼科波尔战役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1393年起,奥斯曼人开始对君士坦丁堡持续围攻,迫使拜占庭帝国同意在城内修建穆斯林区、清真寺,任命伊斯兰法官,对奥斯曼的年贡增加到1万金币,奥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驻军权。此时正大力扩张的帖木儿与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相撞。1402年在原野会战,奥斯曼军队大败,国王巴耶塞特和一个儿子被俘。从此奥斯曼在亚洲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1451年)后,奥斯曼中兴。他做了两年的准备后,于1453年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一面有坚固城墙,易守难攻,城墙、“希腊火”和金角湾口大铁链是其护城三大法宝。54天的围攻由于金角湾方面未能合围而失败。4月21日夜,奥斯曼人买通热那亚人(守城部队一部分)并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区边界铺设一条15公里长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从陆路拖入金角湾,终于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海陆合围。经过激烈的战斗,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帝被杀。无数财宝被抢劫,古典文化惨遭破坏,6万居民被卖为奴,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为清真寺。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坦布尔。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侵略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20—30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迅速扩大,塞尔维亚、摩利亚、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先后成为帝国的一部分。在亚洲,苏丹也兼并了许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并使克里木汗国臣服。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开始了帝国极盛时期的对外扩张。塞利姆的主要对手是企图插手安纳托利亚事务的伊朗萨菲王朝和埃及麦木鲁克王朝。萨菲王朝信奉什叶派,在安纳托利亚拥有数以万计的信徒,煽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的统治。塞利姆逮捕7万什叶派信徒并处决其中5万人,使双方仇恨达到极点。1514年春,塞利姆率14万大军、300门大炮直奔波斯边界。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与8万波斯骑兵进行决战,大败波斯军,占领大不里士,次年又夺取库尔德斯坦地区。查尔迪兰战役的胜利使奥斯曼帝国巩固了东部边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颇和布尔萨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进攻阿勒颇,同时命令舰队袭扰叙利亚沿海。8月24日,双方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克草原进行决战,大败埃军并使年迈的麦木鲁克苏丹命丧黄泉。奥军乘胜追击,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进入开罗,麦木鲁克王朝灭亡。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使之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征服埃及的结果大大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作为哈利发和伊斯兰两大圣地的保护者,奥斯曼苏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作为埃及和红海两岸的三人,奥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红海商路。塞浦路斯每年向埃及交纳的8000金币转归奥斯曼。塞利姆极为重视地中海上霸权,命令在金角湾兴建新船厂,建造150艘兵船,为其海上扩张打下基础。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点。他在位46年,亲征13次,除围攻维也纳(1529年)和科孚岛(1526年)失败外,都取得胜利。在欧洲,苏莱曼的侵略矛头指向匈牙利,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521年,苏莱曼夺取匈牙利控制下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使匈军全军覆没,占领布达佩斯、扶植傀儡。 1529年他再征匈牙利,因遭到顽强抵抗,被迫于10月班师。 1540年,苏莱曼再征匈牙利,派总督直接管理,并将其一分为三。苏莱曼在亚洲征服的对象是高加索和伊拉克。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阿勒颇这一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道,1555年同萨菲王朝签订的《阿马西亚和约》确认伊拉克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西部地区归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在陆上扩张节节胜利的同时,也大力抢夺海上霸权。他一面加紧扩建海军,一面加强与海盗的联系,决心在海权方面也要超过西方异教徒国家。1522年,苏莱曼调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得岛,经9个月围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哈伊勒丁(巴巴罗斯)率奥斯曼舰队占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联合舰队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生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奥斯曼舰队围攻马耳他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但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被联合舰队打败。与此同时,苏莱曼还致力于印度洋海权的争夺。1529年他曾考虑挖掘运河,沟通地中海与印度的直接联系。他在苏伊士港建立红海舰队,并于1538年出征印度,虽然沿途获胜但这次远征却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亚细亚北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欧亚非强大帝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支在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起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由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兵团组成,纪律严明,待遇优厚,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强。几位国王都是杰出的统帅,雄才大略,善于分析战略形势并抓住时机,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辅之以外交手段和谋略计策,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奥斯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许多地区的伊斯兰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来源:古堡残剑网站 作者:酸秀才) |
clq |
2004-12-18 20:24:32 发表
编辑
“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穆拉德一世”...N呀! |
clq |
2004-12-18 20:29:18 发表
编辑
1402年在原野会战击败奥斯曼军队的帖木儿其实就是蒙古的后支。 |
Copyright © 2005-2012 CLQ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LQ工作室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