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户中心() [退出] 后台管理 注册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风景 >> 旅游风景 >> 主题: 鱼鳞石塘 [浙江/海宁市]
标题 鱼鳞石塘 [浙江/海宁市]
clq
浏览(2835) 2009-10-08 15:34:34 发表 编辑

关键字:

鱼鳞石塘 [浙江/海宁市]

"

钱江大潮,变患为宝(2009-10-07 11:53:40)
标签:中秋 钱塘江 钱塘观潮 海塘 文化 分类:历史

一般都说,八月十八是钱江大潮最壮观的日子,报道说,昨天到钱江观潮的游客达35万人,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因为专家们事先已经预测说,今年的钱塘大潮是本世纪最大的。虽然本世纪开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挂着“本世纪最大”的称号,显然比较容易吸引人。从道理上说,本世纪还有90多年,说不定明年的钱塘大潮又是“本世纪最大”,在未来的90年内,“本世纪最大”的说法,不知道还会出现几次。不管怎么说,钱塘大潮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
钱江潮产生的原因并不复杂,钱塘江的入海口呈喇叭状,外宽内窄,入海口处宽约100公里,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江面只有3公里宽。平常的海水潮汐就会引起海水倒灌,越往钱江上游深入,潮汐就会推动大潮。农历初一、十五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引力最大,尤其是秋季,地球离太阳又最近,各种因素加在一起,中秋节后的钱江潮自然就很大。看看照片就会知道,钱塘大潮有多么壮观。但是,看着这样的钱塘江大潮,人们也应该想到,如果没有坚固的堤岸,这样的大潮也会对生活在岸边的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





的确,钱江潮在历史上经常造成灾害,古代中国人治理钱江潮的历史,超过1000年。有人说,如果没有对钱塘江的治理就没有杭州城,这话是有道理的。还有人把钱塘江治理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放在一起,称其为中国古人最伟大的工程建设,也不为过。钱塘江的治理历史上被称为“海塘”,也叫“海堤”。虽然中国历史上的“海塘”并不局限在钱塘江两岸,但是,钱塘江由于地处富裕繁华地区,它的海塘治理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在钱塘江岸边修海塘,以抵御海潮给两岸带来的灾害。但是,早期的海塘主要是土塘,很容易被潮水冲垮,灾害也就时常发生。
钱塘江观潮,在唐代就有很多诗人记载,唐代钱塘江的海塘依然以土塘为主。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改进了修海塘的方法,他用木桩固定,然后用竹笼装石块筑塘,这是土塘向后来石塘的一个过渡。“钱王射潮”的传说也诞生于这个时期。然而,这种方式依然不够牢固。五代之后,进入北宋,钱江潮危害百姓的记载很多。其中有这样的描述:“江挟海潮,为杭人患,其来已久”,杭州“岁苦海潮为患,于夏秋尤暴,常与堤平,城中望堤,不百数步,其势反在高仰处,不幸一壅而溃,其犹决山而注于井,沛然可御哉?故其病于民也数矣”。可见在北宋时期,钱江潮虽然也引起文人墨客的吟咏,但其为害程度也十分严重。




为了治理钱塘江的海潮,北宋在军队中设置了一支部队,名叫“捍江兵”,专门治理钱江海塘。这支部队类似现在的“工程兵”,属于专业部队,人数约2000 人。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名叫张夏,带领捍江兵开始修建石塘,也就是采用石头筑塘。捍江兵筑石塘有两个好处,一是专业部队,技术水平较高;二是朝廷出费用,不用向老百姓征税。因此,史料记载“州无水患而民无横赋”,“众赖以安”。苏东坡在杭州任官时,钱江海塘应该已经修得不错,因此,捍江兵除了日常维护外,一部分也被苏轼调去治理西湖。但是,由于钱塘江沿线距离较长,当时并没有全线使用成本较高的石塘,柴塘、草塘、土塘,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存在。直到南宋时,还有筑土塘防止潮灾的情况。全部采用石塘,大致在明朝末年。




元代比较注重水利建设,成就也比较高,钱江海塘的修建使得潮灾的影响大为减轻,史称百年无海患。到了明朝,海塘的自然损坏使得潮灾又成为严重的问题,明朝又开始大规模修海塘。宋朝的王安石曾经在宁波做过官,王安石在宁波时,也搞过一个水利工程。明朝时,杨瑄任浙江按察使,他借鉴宋朝王安石在宁波的做法,将海塘由原先的直立式改为斜坡式,但工程未完,杨瑄死于任上。此后,黄光升在浙江任职期间,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石塘叠砌方法,被明清两代沿用,称为“鱼鳞塘”。清朝康熙年间嵇曾筠负责修建的鱼鳞塘,基本上奠定了永久性海塘的基础,其模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清朝修建“鱼鳞大石塘”的工程延续了很长时间,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视察海塘建设。民间传说及金庸小说中“陈阁老”的故事,也因此而附会成篇。自此以后,钱塘江岸原先的土塘、柴塘基本已全部被鱼鳞石塘取代。1855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第一次见到鱼鳞大石塘时被其震撼,他把钱塘江的“海堤”写进了他的书中,介绍给西方。




历朝历代为了抵御钱塘江海潮的灾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钱塘江这个名字本身就是“花钱修塘护江”这一历史的缩写。民国以后,海塘修建开始使用混凝土。到目前,大多数明清时期的鱼鳞塘已经埋入地下,但是,在海宁老盐仓一带,还有一段清朝留下的古海塘,约30多公里,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钱江大潮曾经带来的危害,只是陶醉于大潮的惊人力量,感受大自然的造化。然而,我们的先人为了控制这些自然神力,付出了很多艰辛,也显示了众多的聪明才智。我们今天享受的多少东西,很多都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财富。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懂得其真正的价值。但这种价值绝不只是依靠祖宗的遗产而搞点旅游,卖点门票,某些人甚至还没有对先人的敬畏和感激,实在是不太应该。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gh37.html?tj=1

[图片]
clq
2009-10-8 15:37:17 发表 编辑

[图片]
http://www.zsku.net/wenhua/sort078/sort090/321199045882.html

Zhongguo haitangshi
中国海塘史
history of seawall in China

海塘(或海堤)是抵御海潮侵袭,保护沿海城乡安全和生产的堤防工程。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各省,其中浙西海塘规模最大,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钱塘江口的海塘在秦汉时已出现。唐代浙江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海塘,同时江苏、福建等地也兴建了海堤(福建、苏北叫海堤,浙东也有一段)工程。宋代海塘有较大发展,已出现土塘、柴塘、木柜装石(石囤)塘、石塘等。明代经多次改进形成五纵五横鱼鳞石塘等重型塘,清代定型为鱼鳞大石塘(图1[清代鱼鳞大石塘剖面图(单位:尺)]清代鱼鳞大石塘剖面图(单位:尺))。清前期沿海地区已形成完整的海塘系统,许多石塘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据文献统计,自唐开元元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713~1780)的一千余年间,用工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大型工程约35次,其他中小型工程更频繁,乾隆至民国年间的记载更多。
 分区和状况 中国海塘工程重要地段有浙西海塘、浙东海塘、江苏海塘等(图2[古代江浙海塘分布图]古代江浙海塘分布图)。
 浙西海塘 浙江海塘以钱塘江口为界,北岸称浙西海塘,自杭州狮子口起,至平湖金丝娘桥止,塘工实长137km又可分为杭海段(杭州-海宁)和盐平段(海盐-平湖)。大规模修筑记载始于唐代。唐开元元年重修北岸海塘124里。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在杭州用竹笼装石,打木桩固定塘基的“竹笼木桩法”筑塘,塘外的大木桩起防浪消能护脚作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杭州戚纶,转运使陈尧佐改用梢料护岸,薪土筑塘,这是修筑“柴塘”的开始。比“竹笼木桩法”筑塘省工省料还可就地取材,特别适用于软基险工段抢修。景四年(1037)工部郎中张夏在杭州创筑块石塘,以后又发展成底宽顶窄的塘型,塘脚用竹笼装石防护,塘后筑土堤防渗和加固。南宋时盐官(今海宁)潮灾加剧,嘉定十五年(1222)冲毁土地后,筑土塘50里防护。元泰定四年(1327)海宁海岸冲坍19里,都水少监张仲仁用石44万个修补。明代以永乐九年(1411)、成化十年(1474)、弘治五年(1492)、嘉靖七年(1528)和万历三年(1575)的海宁灾情最重。海盐平湖段海塘因潮势顶冲,灾害加剧,成为明代治理重点。成化十三年杨筑斜坡塘2300丈,弘治元年谭秀改石塘砌法为内横外纵式。稍后王玺再改为用方块石料纵横交错砌成内直外坡式,称为样塘。嘉靖二十一年经黄光升改进,创建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在塘身后面开“备塘河”排水和防海水渗入农田。海盐段因地基较好,重型石塘比较成功,明代共修21次,其中大工5次,这一带已基本改为石塘,清代也较平稳。清代由于钱塘江出口由中小门改走北大门,北岸海宁灾情加重,开始大规模修筑石塘。康熙五十九年(1720)浙江巡抚朱轼在老盐仓筑鱼鳞大石塘500丈,雍正、乾隆时增修了六七千丈,一直使用到1949年以后。乾隆末年潮势南趋,灾情减缓。到道光十年(1830)后,潮势又北来,大工又增多。据道光十九年统计,海宁东西有石塘17020丈,柴塘12810丈;海盐平湖土石塘共17680丈。咸丰、同治中失修,毁坏六七千丈,光绪二年 (1876)修补4200余丈,工程质量不高。宣统元年(1909)试将柴塘改为混凝土塘,但因地基塌陷而失败。民国时多次修补损缺,开始用柴埽、混凝土等材料堵护决口,并试验改建斜边塘千余米。
 浙东海塘 钱塘江南岸海塘通称浙东海塘,自萧山至上虞县境为江塘,其中萧绍段(萧山至绍兴)长103km,百沥段(上虞县百官至上虞夏盖山、沥山)长39km,夏盖山至镇海段为海塘,长115km自萧山至镇海总长257km。因钱塘江口南岸有山,潮灾较轻,历代修治工程规模较北岸小。唐开元十年有增修会稽(今绍兴)防海塘百余里的记载。宋代修塘记载不多,但已有石塘出现。明代屡次增修,萧山县有海塘500余丈,绍兴海塘6100余丈,其中三分之一为石塘。余姚海堤始建于北宋,在庆历年间有海堤 2800丈。南宋时增

clq
2009-10-8 15:38:12 发表 编辑

[图片]
浙江_嘉兴市_海宁市_交通图

clq
2009-10-8 15:39:06 发表 编辑

[图片]

clq
2009-10-8 15:43:55 发表 编辑

[图片]
介 绍
盐官鱼鳞石塘,位于观潮胜地公园内,距占鳌塔约1000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鳞石塘是防钱塘江潮汐之患而筑,它始建于1700多年前。五代时吴越王钱(疒占)在位时,曾征泥工大规模修建海塘。此后历代均有修筑。
鱼鳞石塘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呈“T”形,自下而上顺次叠砌而成。了解决钱塘江水流冲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术难题,每块条石之间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浆、灌砌,再用铁锔扣榫;石塘顶部使用铁锭扣锁,防止松脱;塘身后加帮土墩护塘。
修筑而成的塘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整齐美观且坚固层次如同鱼鳞,故称“鱼鳞石塘”。到今天为止,鱼鳞石塘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水利作用,又号称“捍海长城”。

clq
2009-10-8 15:55:17 发表 编辑

[图片]
http://www.chinawater.net.cn/kjcg/CWSArticle_View.asp?CWSNewsID=17229
--------------------------------------------------

二 鱼鳞大石塘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推荐】【打印】【关闭】

清康熙后期,钱塘江海潮主流转向海宁,海盐以南的海宁海塘屡建屡毁。土塘、草塘在大浪的冲击下经常席卷而去,频繁的潮灾和连年大工,在石塘屡屡被毁,当局多次放弃石工之后,乾隆帝仍坚持兴建大石塘。
大型石塘工程在海宁一开始就连连受挫,施工既不顺利,建成后又有许多地段很快就发生坍塘。海宁工程地址和潮流动力形态和与海盐明显不同,已有的经验显然不够。被称作“鱼鳞大石塘”的海宁大型石塘最终的完善经历了康雍乾三朝长达60多年的时间。

明代黄氏大石塘在塘体的条石砌筑方法、沙质地基的基础工程等方面,解决了石塘塘体稳定和软基与刚性工程结构的结合两个主要工程问题。清代鱼鳞大石塘的成功则得益于解决了粉沙地基高空隙水压力情况下的桩基施工和基础处理工程的继续完善。其中对土动力学现象的观察、对潮流运动规律的认识,是工程技术突破的重要后援。鱼鳞大石塘将传统海塘工程技术发展到了最高水平,也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筑技术的终极。

(一)鱼鳞大石塘的建设过程

在海盐以南的海宁,清康熙初开始在海宁尖山险工段修筑石塘,初期塘体低矮单薄。康熙五十四年(1715)台风,海宁草塘和土塘尽塌,石塘也多处坍塘,对前代石塘修复时发现建在有深桩和块石改善后的地基上的海塘可以抵御更大潮浪袭击。五十七年修大型石塘958丈,土塘5106丈,石塘段尽管比较短,但是海宁鱼鳞石塘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康熙五十九年(1718),筑海宁老盐仓鱼鳞石塘,原计划1340丈,实际筑500丈,其余840丈皆因是“土浮,不能置桩砌石之处”,只好仍筑土塘①。

雍正十三年(1735)台风,造成海宁、仁和二县坍塘60多里,石塘、草塘、土塘全部报坍,坦水部分冲毁。潮水直袭海宁县城,南门城垣临水。

乾隆二年(1737),海宁海塘修复工程开工,以鱼鳞塘工为主。大学士嵇曾钧主持施工。
乾隆四年(1739),停止海宁全部草塘岁修,改建石工②。
乾隆九年(1744),海宁鱼鳞大石塘完工,共历时8年,继朱轼、嵇曾钧之后先后有7位总督或巡抚主持施工。海宁鱼鳞石塘自浦儿兜至尖山6097丈,17 层,高1丈7尺;海宁城南门绕城鱼鳞石塘长505丈,18层,高1丈8尺。鱼鳞大石塘的护塘坝和坦水延至乾隆三十年(1764)才相继完成。

(二)鱼鳞大石塘施工技术的突破

明嘉靖年间黄光升创造的五纵五横大石塘在海盐取得了成功,到清康熙时同样的塘式移植到海宁,却遇到了难以解决的施工问题。乾隆时,乾隆帝执意在海宁全部取消土塘和草塘而以鱼鳞大石塘代之,工程屡次失败,后来施工技术突破的契机来自人们对高含水粉沙的土动力学现象的观测,从施工技术层面取得突破进展竟经历 60多年。

海宁的鱼鳞石塘一开始沿用的是海盐大石塘建设的经验,强调体积硕大的塘身和条石砌筑质量。但是人们发现在海宁的桩基施工尤其困难,较之海盐的所谓铁板沙,这里松软的细沙竟更难以下桩,而长达数米的基桩很不容易打下后不久又出现浮桩。基桩浮桩成为掣肘重力塘工成功的关键环节。

康熙六十一年(1722),浙江巡抚筑海宁老盐仓鱼鳞大石塘1340丈,有戴家桥段840丈因为不能下基桩而仍筑柴塘③。后来老盐仓戴家桥柴塘屡屡出险。乾隆二十七年(1764),乾隆帝因海塘工程到海宁,以已建鱼鳞大石塘的成功,力主戴家桥段全部用大石塘取代草塘和土塘。当地人告之老盐仓活沙难以下桩,为此乾隆帝到海塘工地,“皇上亲阅试以木桩,始多扦隔,寻复动摇,难以改建”①。这次基桩试验还有更详细的描写:“三月初三日,銮舆亲历海壖,咨度经久之计,因于(海宁)城边试下木桩。始苦沙涩,旋筑以巨硪(《海塘录》原注:“夯硪重200斤。”),所入不及寸许;待桩下既深,又苦沙散,不齧木。”②由于施工中难以克服高含水粉沙地基的液化问题,变更塘式只得作罢,戴家桥段仍筑柴塘,加筑坦水保护。

①《海塘录》卷4,第7页。
②《海塘录》卷5,第12~13页。
③清•翟清廉:《海塘录》卷2,四库全书本,第12页。

但是,这段塘工的改式使乾隆帝难以释怀。此后,乾隆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他两次再到海宁,坚持戴家桥柴塘一定要改为石塘。四十五年到海宁这一次,他甚至强调不要考虑开支,“申命重相勘,莫虑国帑费,庶几永安澜”③。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再到海宁,此行是他江南之行的最后一次,戴家桥段石塘终于成功。康熙五十九年(1720)开始兴建的长达3940丈老盐仓石塘大工全部报竣,成功的喜悦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年逾古稀的皇帝,此行的许多诗都特别提到了戴家桥鱼鳞大石塘基桩施工的成功。海宁石塘桩基成败的转机在施工技术的改进。当时人的记载兹照录如下:

改建鱼鳞石塘初开工时仍有已钉复起之患。旋有老翁指点云,用大竹探试,俟扦定沙窝;再下木桩加以夯筑,入土甚易,因依法扦筑。又梅花桩以五木攒作一处,同时齐下,方能坚紧,不致已钉复起。试之,果有成效④。

用现代土动力学理论来解释浮桩,即为孔隙水压力产生和释放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在高含水粉沙地基下桩时,夯筑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粉沙中已经饱和的孔隙水向四周挤压,动力作用消失后,有压力的孔隙水释放过程中对木桩底部产生顶托,桩愈深孔隙水压力愈大,即产生所谓软基液化现象。后来改进施工流程,先在下桩之处下竹竿对沙土进行扰动,孔隙水压力部分被释放出来,然后再下木桩;又将木桩改为5根一组的梅花桩,夯筑过程中有先有后的相继振动使残存的孔隙水压力同时释放出来。在动力土力学发展进程中,或许海塘施工实践中最早对液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成功解决软基施工液化的工程实例。

(三)鱼鳞大石塘的技术特点与规范

清代建鱼鳞大石塘有国家规定的营造法式可供遵循,《大清会典事例》对海塘的建筑规程包含了海塘的塘身、塘基、塘戗三部分结构,并对建筑材料和建筑尺寸也有专门的规定。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工部为海宁县老盐仓、上虞县夏盖山等处海塘工程特定的营造规程,是塘体和塘基修筑的规范性条款。

有关塘体的内容几乎与明黄光升塘式相同,即强调外形尺寸高大、条石要求整齐划一:“其大石塘之式,于塘岸用长五尺、阔二尺、厚一尺之大石。每塘一丈,砌作二十层,共高二十尺。于石之纵横侧立两相交处,上下凿成槽榫,嵌合连贯,使互相牵制难于动摇。又于每石缝合处用油灰抿灌,铁销嵌口,以免渗漏散裂。塘身内筑土塘;计高一丈,宽二丈,使潮汐大时不致泛溢。”⑤

①,② 清•翟清廉:《海塘录》卷6,四库全书本,第13页。
③,④ 清•乾隆,命老盐仓上下相地仍建石塘诗以言志,乾隆四十五年,引自《海塘录》卷首,第37页。
⑤《大清会典事例》卷920,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79页。

a. 石塘的塘基下桩、抛石及底层砌石

b. 条石钻孔、锚固与砌筑
图4-71 清光绪海宁鱼鳞大石塘施工流程
(引自(清)《海宁念汛六口门二限三限石塘图说》,光绪八年刻本)

此规定还来自康熙末年朱轼依据主持的老盐仓那段塘工经验。这种形制的石料价格非常昂贵,到光绪时海塘造价已达到每丈790两白银,这时不得不采用厚一尺,宽一尺,长三四尺不等的石料。石料变小,砌石块数大为增加,直接受影响的是塘身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块石连接方式上改进,以弥补其整体性。光绪前砌石块之间的联结,多采用砌石表面凿榫槽以铁锭搭钉的方式[见图4-71(b)]。光绪以来改榫槽为凿孔,孔中现浇铁水,形成联结上下砌石的铁桩,还因此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和石料损耗。办法是用钢钻在砌石上凿孔,上下层用铁榫贯穿合缝,即同层砌体左右联结改为铁销锁住,砌石四面凿孔,孔不贯通深四寸,直径一寸。这一工艺在乾隆时长江口松江海塘普遍使用,光绪三年移植到海宁石塘施工中,其联结的牢固程度当然超过了铁锭搭结工艺①。

塘基条款也照搬明黄氏海塘的做法:“向基根脚密排梅花桩三路,用三和土坚筑使之稳固。”②实际上清代石塘基础工程和明代有所不同,据清光绪刊刻的《海宁念汛六口门二限三限石塘图说》,塘基下桩后,其上并不满铺三合土,而是采用大块碎石,使之紧密嵌在桩与桩的空隙里,大致找平基础后再开始铺第一层条石[图 4-71(a)]经过桩基和抛石处理后的基础对软沙地基承载力的改善比三合土效果更好③。

clq
2009-10-8 15:55:43 发表 编辑

[图片]

guest
2023-09-26 13:47:40 发表 编辑



总数:7 页次:1/1 首页 尾页  


发表评论:
文本/html模式切换 插入图片 文本/html模式切换


附件:




Copyright © 2005-2012 CLQ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LQ工作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