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户中心() [退出] 后台管理 注册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好玩的东东:) >> 好玩的东东:) >> 主题: 《IMAX:神秘的尼罗河》(IMAX: Mystery of The Nile)思路[720P]
标题 《IMAX:神秘的尼罗河》(IMAX: Mystery of The Nile)思路[720P]
clq
浏览(2145) 2009-09-24 14:38:47 发表 编辑

关键字:

《IMAX:神秘的尼罗河》(IMAX: Mystery of The Nile)思路[720P]

http://www.verycd.com/topics/418284/
--------------------------------------------------
这部影片是与众不同的现代探险真实记录片. 知识来源如下: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7%BD%97%E6%B2%B3


[关闭]
Wikimedia Community logo 請幫忙建構Wikipedia和其姊妹計畫的未來願景,並請閱讀來自邁克爾·斯諾和吉米·威爾士的公開信。 [隱藏] [帮助我们翻译!]
尼罗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尼罗河
埃及境内的尼罗河
埃及境内的尼罗河
水源 非洲
河口 地中海
流經 苏丹共和国、蒲隆地、卢旺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肯尼亞、乌干达、埃塞俄比亞、埃及
長度 6,650千米
水源海拔 2395米
平均流量 2,830立方米/秒
流域 3,400,000平方公里

尼罗河(阿拉伯語: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是一条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1],長约6650公里,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南纬2度16分55.92秒,东经29度19分52.32秒-2.2822;29.3312,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維多利亞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阿尔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納湖北纬12度2分8.8秒,东经37度15分53.11秒12.035777777778;37.264752777778,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它注入地中海。
目录
[隐藏]

* 1 词源
* 2 水文
o 2.1 支流
+ 2.1.1 白尼罗河
+ 2.1.2 青尼罗河
+ 2.1.3 古代河源
o 2.2 中下游
* 3 政治
* 4 历史
o 4.1 古埃及
o 4.2 寻找源头
* 5 今日状况
* 6 古尼罗河
* 7 参考资料
* 8 外部链接

[编辑] 词源
Iteru.png

尼罗河这个词来自于阿拉伯语,而阿拉伯语又来自于希腊语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古埃及语中尼罗河的发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圣书体显示在右图中[2]。在科普特语,尼罗河被称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来源于古埃及名称。
[编辑] 水文
[编辑] 支流
尼羅河位置地圖

尼罗河的流域总面积为3,254,555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10%[3]。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支流:源于东非赤道附近的白尼罗河和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这两条支流均位于東非大裂谷的西侧。另一条不很重要的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它只在下雨时流过埃塞俄比亚,而且此后很快就干枯了。
[编辑] 白尼罗河

有人认为尼罗河的源头是维多利亚湖。但是有一些相当大的河流注入维多利亚湖。其中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的纽恩威森林。通过Rukarara、Mwogo、尼亚巴隆哥河和卡盖拉河在坦桑尼亚城市布科巴附近注入维多利亚湖。
埃塞俄比亚青尼罗河上游巴希尔达附近的青尼罗河瀑布。按照其附近的一座村庄它也被称为梯西萨特瀑布

在乌干达金贾附近尼罗河通过瑞本瀑布离开维多利亚湖,在这里它被称为维多利亚尼罗河。它长约500千米,它流经基奥加湖注入艾伯特湖,此后被称为艾伯特尼罗河。然后它流过苏丹,在这里被称为贾贝尔河(山河)。

在Mongalla艾伯特尼罗河的流量基本上终年恒定,平均每秒流过1048立方米,此后尼罗河进入苏丹南部的巨大沼泽地。在这个沼泽地中尼罗河由于蒸发和蒸腾作用丧失其一半的水量。到沼泽地末端其水流量降低到每秒510立方米。

在与720千米长的加扎勒河汇流后它被称为Bahr al Abyad,或白尼罗河。白尼罗河这个名字来自于悬浮在河水中的白粘土颗粒。

在马拉卡勒白尼罗河的流量为每秒924立方米,三月初水流量最高,可以达每秒1218立方米,八月末水流量最低,为每秒609立方米。这个波动的原因是索伯特河,它在八月时流量仅每秒680立方米,在三月初则达每秒680立方米。

白尼罗河流过喀土穆。它涨水时留下营养丰富的淤泥。古埃及人使用这个土壤来种田。
[编辑] 青尼罗河

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納湖,至喀土穆它长约1400千米。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汇流后形成尼罗河。尼罗河90%的水和96%的悬浮物来源于埃塞俄比亚[4],其中59%的水来自于青尼罗河。但是只有在夏季埃塞俄比亚高原上雨季雨水充沛的时候对土壤的侵蚀和运输大,而在其它季节里从埃塞俄比亚注入尼罗河的水比较少。八月末的潮湿季节里青尼罗河的流量往往可以超过每秒5663立方米。
經調整後的白尼羅河衛星空照圖
[编辑] 古代河源

过去坦噶尼喀湖通过東非大裂谷注入艾伯特尼罗河,这条支流比现在最长的支流还要长约900英里。但是在中新世里由于維龍加山脈火山爆发将这条河道堵住了。
[编辑] 中下游

在苏丹境内尼罗河与它下游非常不同。从喀土穆北部开始到阿斯旺它流过六个瀑布。从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开始它转向南,流相当长的一段后才转向北。

阿特巴拉河是尼罗河最后一个大的支流。阿特巴拉河源于埃塞俄比亚,塔纳湖以北,与喀土穆以北约300千米处注入尼罗河。

从一月至六月干燥季节中阿特巴拉河没有流量,而白尼罗河的河水占尼罗河总流量的70%至90%,与此同时青尼罗河的流量仅为每秒113立方米。不过上游的水坝对流量有一定的调节。

尼罗河与大多数其它河流不同,从它总长度的一半开始(阿特巴拉河)它没有支流了。从这一点开始向北它由于蒸发而不断变小。

在造坝前在阿斯旺每年河水流量的差异可达15倍。八月末九月初高潮时流量为每秒8212立方米以上,四月末五月初低潮时流量为每秒552立方米。但是由于尼罗河河谷非常复杂,因此其主流的流量受到气候、分支、蒸发和地下水水流的影响。

在开罗以北尼罗河分为两个分流:罗塞塔河位于西部,达米埃塔河位于东部,形成尼罗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
[编辑] 政治

多年来对尼罗河的利用是东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议题之一。许多国家,包括乌干达、苏丹、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抱怨埃及对尼罗河水资源的霸权。尼罗河流域计划是促进“尼罗河流域国家”和平协作和平等使用得着最重要的项目[5]。但是许多人依然对于埃及在当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编辑] 历史
卡盖拉河和Rurubu河汇流处

从石器时代开始尼罗河就已经是古埃及文明的命脉。埃及大多数居民和所有城市位于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前八千年以前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对干燥草原的过分畜牧利用导致尼罗河沿岸沙漠化,迫使人类越来越集中在河谷两岸生活,导致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形成。

在有史纪录中,尼罗河曾于829年[6][7]和1010年[8]两次封冻。
[编辑] 古埃及

增长在古希腊文明中起了一个关键作用,而尼罗河则是不停增长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罗河沿岸非常富饶,而且这个富饶绵绵不绝。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种植小麦、棉花、水稻、椰枣和谷物,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罗河畔还有许多野生动物,比如水牛。前7世纪波斯人引入了骆驼。这些动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驯服,用来耕地,骆驼则可以运输货物。尼罗河水对于人和畜一样是生命的基础。尼罗河本身也是一条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历史上有非常长的时间非常稳定。这个稳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罗河的富饶。埃及生产的小麦是经常爆发饥荒的中东的关键食品。除此之外亚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贸易产品。这些贸易保障了埃及与其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埃及本身的经济稳定。尼罗河畔的贸易可能很早就产生了,在今天的尼罗河源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爱德华湖附近发现的伊珊郭骨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证明,其碳14定时获得的结果为前两万年。

尼罗河所提供的食物和财富也保障了埃及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征募进攻和防御用的军队。

尼罗河在埃及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法老使得尼罗河涨水,作为这生命水和谷物的代价农民将在沃土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交给法老。而法老则用这些财富来建设埃及社会。

在埃及尼罗河也拥有精神意义。在古埃及神话中有话专门有一位对尼罗河年度洪水负责的神哈比。他和法老均控制尼罗河的洪水。同时尼罗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后生命的一条通道。东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长的地方,西方则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阳神拉都经历出生、死亡和再生。因为埃及人相信要获得死后再生,他们必须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坟墓均位于尼罗河西岸。
根据希羅多德的描写绘制的前450年左右被居住的世界的地图

希腊历史学家希羅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会昙花一现。尼罗河为一个旺盛的文明和它三千多年不衰的历史提供了一切条件。
[编辑] 寻找源头

希腊人和罗马人均试图寻找尼罗河的源头,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在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图像中尼罗河总是被显示为一名将头和面用枝叶蒙盖起来的男神。阿加塔尔齐德斯报道说托勒密二世派遣了一支远征军,这支军队至少能够确定青尼罗河夏季的洪水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雨季导致的,可以确定的是这支远征军最远到达了麦罗埃,但是在古代没有任何欧洲人到达了塔纳湖。

直到15、16世纪欧洲人对于尼罗河河源所知甚少。15、16世纪里欧洲人来到了埃塞俄比亚,见到了塔纳湖,并且找到了湖南山里青尼罗河的源头。詹姆斯·布鲁斯自称是第一个到达青尼罗河源头的人,但是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耶稣会教士佩德罗·波埃兹(Pedro Páez)是第一名找到青尼罗河源的人。不过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人就已经居住在埃塞俄比亚了,因此很可能他们中有人在波埃兹之前就已经到达了青尼罗河河源,但是无法将这个消息传出埃塞俄比亚。

对白尼罗河的知识就更少了。古代错将尼日尔河当作是白尼罗河的上游。比如老普林尼称尼罗河源于“下毛里塔尼亚的山里”,在地面上流过“许多天”的距离,然后转入地下,然后又出现到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此后又沉到沙漠下,流过“20天距离,直到埃塞俄比亚附近”。[9]

185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在随同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探查中非时到达了维多利亚湖的南岸。他是第一个看到维多利亚湖的欧洲人。斯皮克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大湖时就相信他发现了尼罗河的源头。他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这个湖。伯顿这个时候正在坦噶尼喀湖边养病,他对斯皮克称发现了尼罗河的河源非常生气。伯顿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两人的公开争吵很快就普及到了当时整个科学界,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其他探险家的兴趣。他们当中有声称证实,也有声称否定了斯皮克的发现的人。英国著名探险家和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未能证实斯皮克的发现,他向西跑得太远了,进入了刚果河的流域。最后美国探险家亨利·莫頓·史丹利环绕了维多利亚湖,在其北岸发现了瑞本瀑布,从而证实了斯皮克的发现。

2004年1月17日南非人亨德利·柯慈带领的白尼罗河探险队从乌干达的尼罗河河源出发。他们利用了四个月又两星期沿尼罗河一直到达埃及罗塞塔尼罗河注入地中海处。國家地理學會于2005年末发行了一部题为《最长之河》的关于这次探险的纪录片。

2004年4月28日地质学家Pasquale Scaturro和纪录片制片人戈登·布朗一起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一直到达地中海畔亚历山大港海滨,成为第一次沿青尼罗河全程的人。虽然还有其他人参加了这次探险,但是他们两人是唯一走过全程的人。他们使用了一台IMAX和两台手提摄影机,将他们的探险拍成了名为《神秘的尼罗河》的IMAX电影。同时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同名的书。他们在大多数路上使用机动的船。2005年1月29日加拿大人莱斯·吉克林和新西兰人马克·田纳成为第一个完全使用人力划桨走过尼罗河全程的人。

2005年4月30日一支由南非人彼得·梅瑞蒂特和亨德利·柯慈带领的探险队首次行过了尼罗河最远的支流,从卢旺达纽恩威森林发源的卡盖拉河。

2006年3月31日,一支由三名英國及紐西蘭人所組成探險隊在麦克格里格的带领下宣布,他們從維多利亞湖再向上溯源,最後發現一個位於烏干達纽恩威森林的源頭南纬2度16分55.92秒,东经29度19分52.32秒-2.2822;29.3312,長度約增加100多公里。
[编辑] 今日状况

埃及附近的尼羅河


在樂蜀与阿斯旺之间的游船上看尼罗河


尼罗河畔的沼泽地


现在,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每年夏季尼罗河会发大水,在其河谷平原上沉积下肥沃的淤泥。尼罗河上有数个瀑布,它们主要是由小岛、浅滩和礁石组成,组成阻碍航行的障碍。苏丹境内的沼泽地对航行也造成障碍,以至于埃及曾经试图挖运河来促进积水的流动。

今天尼罗河依然在大多数流程中被用来运输货物。尤其在冬季风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借助风力逆流而上,再借助水力行向下游。阿斯旺以北是传统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既有游艇也有传统的木帆船。此外还有许多旅馆式的游船,这些游船在乐蜀和阿斯旺之间航行,一般在埃德夫和康翁波停靠。过去这些游船从开罗一直开到这里,但是出于安全起见多年来只在北部航行了。

20世纪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兴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得到发电、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利益。大坝的建成虽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滥,但是尼罗河携带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减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受海浪侵蚀不断向后退缩。埃及政府已采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没。

尼罗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樂蜀、开罗等。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人口1500万(1998年),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1980年代里干旱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但是埃及通过纳赛尔水库的存水防止了干旱的袭击。
[编辑] 古尼罗河

今天的尼罗河是历史上第五条从埃塞俄比亚高原向北流的河流。使用卫星图像可以在沙漠里看到今天尼罗河以西的干枯了的河道。一条在中新世晚期古尼罗河的河道今天已经被辰砂填没。古尼罗河将碎屑岩沉淀带入地中海,今天在这些岩层中发现了数个天然气矿。

中新世晚期的地中海与大西洋隔绝,蒸发导致整个地中海几乎干枯时,尼罗河一直流到地中海的海底,到海拔数百米以下。今天这条河谷已经被后来的沉淀堆满。

在維龍加山脈的火山将河道截断之前坦噶尼喀湖的水注入尼罗河,当时尼罗河最远的河源位于今天赞比亚的境内。
[编辑] 参考资料

1. ^ River Encarta 2006年10月3日版本
2. ^ 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什么? Open Egyptology(2006年10月17日版—需要注册或者以Guest的名义进入)
3. ^ 《Watersheds of the World: Africa - Nile Watershed》
4. ^ Marshall et al.,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from Lake Tana, source of the Blue NilePDF (247 KiB, 2006)
5. ^ 尼罗河流域计划
6. ^ 《History:The 9th Century》
7. ^ 《Landmarks of world history(600=899)》
8. ^ 《History:The 11th Century》
9. ^ 老普林尼,《博物志》,5.10

[编辑] 外部链接

* 尼罗河,图片
* 尼罗河水资源之争

顯示▼隱藏▲

古埃及
地理
埃及 - 上埃及 - 下埃及 - 努比亞 - 尼罗河 - 尼羅河三角洲 - 撒哈拉沙漠 - 蘇伊士灣 - 亚喀巴湾 - 西奈半島 - 西奈山 - 凱瑟琳山 - 帝王谷 - 王后谷
金字塔
城市
亚历山大港 - 吉薩 - 孟斐斯 - 底比斯 - 阿布拉瓦須 - 阿布西爾 - 塞加拉 - 代赫舒爾 - 利斯特 - 美杜姆 - 哈瓦拉 - 拉罕 - 塞易斯 - 康翁波 - 菲莱岛 - 布巴斯提斯 - 赫里奥波里斯
文化
古埃及學 - 法老 - 古埃及语言(古埃及文字) - 圣书体文字(埃及象形文字) - 世俗体文字 - 祭祀体文字 - 古埃及文學 - 古埃及藝術 - 卡诺卜坛 - 生命之符(安克) - 亡靈書 - 巫沙布提俑 - 古埃及的猫 - 荷鲁斯的四个儿子
建築
埃及金字塔 - 方尖碑 - 埃及神庙 - 狮身人面像 - 亚历山卓灯塔 - 亚历山大图书馆 - 帝王谷陵墓群 - 王后谷陵墓群 - 阿布辛拜勒神庙(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 卡納克神廟 - 羅塞塔石碑 - 胡夫葬船 - 曼农巨像
科技
古埃及數學 - 古埃及幾何學 - 古埃及医學 - 古埃及曆法 - 埃及金字塔建築技術 - 木乃伊製作技術 - 草紙製作技術
宗教
古埃及神祇 - 九柱主神
历史
前王朝 - 早王朝 - 古王國 - 第一中間期 - 中王國 - 第二中間期 - 新王國 - 第三中間期 - 古埃及後期
列表
古埃及歷史年表(古埃及王朝列表) - 古埃及法老列表 - 古埃及神祇列表


顯示▼隱藏▲
查 • 論 • 編 • 歷
阿拉伯世界

亞洲


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
阿拉比亚: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
沙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国*)


非洲


尼罗河流域:埃及、苏丹
马格里布: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突尼斯、利比亚、西撒哈拉(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东非: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
*参见巴勒斯坦问题;**参见西撒哈拉问题。
另见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厄立特里亚、乍得、以色列。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7%BD%97%E6%B2%B3”
分类: 尼罗河 | 埃及河流 | 埃塞俄比亚河流 | 苏丹河流 | 乌干达河流 | 非洲河流
查看

* 条目
* 讨论
* 编辑本页
* 历史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港澳繁體
* 马新简体
* 台灣正體

个人工具

* 试用测试版
* 登录/创建账户

搜索

导航

* 首页
* 分類索引
* 特色内容
* 新闻动态
* 最近更改
* 随机条目

帮助

* 帮助
* 社区主页
* 方针与指引
* 互助客栈
* 询问处
* 字词转换
* 联系我们
* 关于维基百科
*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

* 链入页面
* 链出更改
* 上传文件
* 特殊页面
* 打印页面
* 永久链接
*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

* Alemannisch
* አማርኛ
* Aragonés
* العربية
* ܐܪܡܝܐ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
* Boarisch
* Žemaitėška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à
* Česky
* Чӑвашла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ދިވެހިބަސް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Estremeñu
* فارسی
* Suomi
* Võro
* Føroyskt
* Français
* Frysk
* Gaeilge
* 贛語
* Gàidhlig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Fiji Hindi
* Hrvatski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Lojban
* Basa Jawa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Qaraqalpaqsha
* Kongo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Kurdî / كوردی
* Kernowek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mburgs
* Lingál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Nāhuatl
* Plattdüütsch
* Nedersaksisch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Oromoo
* Иронау
* Polski
* پنجابی
* Ποντιακά
* Português
* Runa Simi
* Rumantsch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Саха тыла
* Sicilianu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Ślůnski
* தமிழ்
* తెలుగు
* Тоҷикӣ
* ไทย
* Tagalog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Vèneto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ייִדיש
* 粵語

Powered by MediaWiki
Wikimedia Foundation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07:17。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总数:0 页次:1/0 首页 尾页  


发表评论:
文本/html模式切换 插入图片 文本/html模式切换


附件:




Copyright © 2005-2012 CLQ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LQ工作室 版权所有